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三示范一好”•基层示范案例展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党建带团建“推普行动”

日期:2025-06-30 来源:投稿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

一、基本情况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共8人,设有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各1人,其他委员6人。学院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现有教工党员39人,党员占比70.9%,学生党员130人,党员占比1.6%。学院团委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下设24个团支部,现有团员852人,团员占比76.28%。

“党建带团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推普”是推广普通话的简称,是促进社会交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基本国策。党建带团建“推普行动”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它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党团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要组织者、指导者,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等专业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构建党建带团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所获主要荣誉如下:学院“语润赣南·薪火兴乡”推普实践团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三年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名录,并荣获团中央“优秀团队”称号,获国家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语润赣南 薪火兴乡”推普实践团2024年入选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普专项、江西省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推普传情,共筑未来》获第27届全国推普周公益短视频创作征集活动优秀作品;“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三化’模式创新实践”荣获2023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典朗诵教程》荣获第六届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学院团委2024年获校级年度考核第一,连续三年(2022-2024)获“全校五四红旗团委”。在“推普行动”的影响感召下,学生在各类专业大赛中屡屡获奖。以2023年为例,2人获全国大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大赛一等奖、1人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铜奖,1人获江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人获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累计400余项。

二、案例内容

(一)背景介绍

面对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新要求,学院党委认识到传统党团工作模式需创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国策要求,更是服务乡村振兴、传承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切入点。学院党委“推普行动”为抓手,深化党建带团建融合,丰富立德树人载体,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实践能力与干事创业本领。

(二)主要举措

1.加强政治引领,构建“推普行动”实践育人机制

学院党委制定了《党建带团建工作制度》,规范指导“推普行动”实践育人项目实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团委负责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从党委到团委再到服务队的上下贯通工作体系。通过党建带团建,强化党团协同,确保推普行动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引领。

2.立足专业优势,打造“推普行动”实践育人体系

以推普为纽带,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训练、社会责任培育有机融入项目与平台,实现“思政引领、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一是构建“1+N”项目矩阵。紧扣推普核心,发挥播音、新闻等专业优势,设计推普调研、普通话推广、规范汉字使用、推普助乡村振兴等模块,搭建多元实践平台。二是打造“卓越新闻人才工作坊”“广告工作坊”等专业平台,创设“三节”(语言文化节、经典诵读节、推普成果节)、两会(推普主题班会、经验分享会)、“一演出”(推普下乡文艺汇演)等品牌活动。

3.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推普行动”实践育人支撑

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实践育人理论深度与实践效能。成功立项《革命老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经典润乡土·推普助振兴》等省级唯一重点项目,发表《提升高校语言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等系列论文,为行动提供学理支撑。

4.深入基层一线,强化推普行动实践育人实效

2019年起,学院连续多年组织师生深入赣南乡镇、广西凌云县、新疆阿克陶县等地开展推普活动。累计线下活动30余次、线上活动近60次,志愿者达300余人,涉及75个乡村、3千余村民,切实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实效。

、实施过程

1.带方向:系统谋划,把舵定向

党委立足国家语言文字战略,将推普行动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制定《党建带团建工作三年规划》,明确“服务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目标。建立党委定期研判机制,每学期专题研究推普工作2次,及时校准行动方向。强化理论武装,组织师生党员、团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12场,开展“推普与国家安全”主题党课,筑牢思想根基。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团建责任区,推动党团组织同向发力,确保实践育人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2.带组织:夯基垒台,贯通执行体系

创新构建“党委-团委-服务队”三级联动组织架构。顶层设计上党委牵头制定《推普行动项目管理细则》,明确团委为责任主体;中间执行上团委组建专项领导小组,选拔党员教师任政治指导员,团支部书记任项目组长;具体落地按专业划分15支志愿服务队,实行“1名党员+5名团员”小组责任制。

3.带队伍:精准赋能,锻造骨干力量

构建“三维赋能”培养体系。从政治能力提升维度,开设“青马推普专班”,邀请播音与主持系党员教师专题授课,每年培训学生60人次;从专业技能实训维度,联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设“方言辨正”“乡村传播策略”等课程,累计认证测试员32人;从项目管理淬炼维度,推行“导师帮带制”,由4名党员教授指导团员策划项目,项目获全校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实施“双考双评”机制,将志愿服务表现纳入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指标,近三年从推普骨干中发展党员4名。

4.带资源:聚势共赢,激活资源效能

党委打造“三位一体”资源整合平台。激活政策资源池。对接学校团委、教务处和统战部,争取专项经费2万元;构造校地协作网。在赣南、新疆等地共建7个实践基地,联合地方政府开发“普通话+电商”培训课程,惠及村民1500人;串编媒企联动链。携手学院微信公众号打造“推普云课堂”,吸引受众10000余人;联动高校出版社出版《经典诵读教程》,实现“小切口”撬动“大资源”。

、实际成效

(一)育人成效显著:“语润赣南·薪火兴乡”实践团连续三年(2021-2023)入选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名录,获团中央“优秀团队”表彰。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推普行动”感召下,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与实践积极性高涨。2023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大赛一等奖2项、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铜奖1项、江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1项等省级以上奖励130余项(近三年累计超400项)

(二)社会影响力扩大:“推普行动”受到学习强国、新华社、人民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20余家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推普行动”中,也得到了极大锻炼和提高。1名教师入选江西省“赣鄱俊才”青年文化领军人才培养项目。1名教师获评省级普通话水平先进测试员。教师成果《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三化”模式创新实践》获2023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典朗诵教程》获第六届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师主讲的《普通话的教与学》上线国家级平台。

(四)科研能力提升:依托基地开展有组织科研,《革命老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立项2023年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特色项目(江西省唯一),《经典润乡土·推普助振兴》立项2023年经典润乡土重点项目(江西省唯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提升高校语言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等4篇高质量论文。

、经验启示

(一)坚持政治引领与机制创新相统一,筑牢“带”的根基。核心在于系统构建并落实”(带方向、带组织、带队伍、带资源)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引领、推动团建实践育人的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二)坚持实践育人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把准“带”的抓手。关键在于以“推普行动”等特色实践平台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社会服务贡献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实现全面发展。

(三)坚持顶层设计与资源赋能相结合,激发“带”的活力。重点在于党委强化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同时鼓励基层组织和师生发挥首创精神,链接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团建实践项目提供持续发展空间和创新动能,实现党建品牌与育人事业同频共振、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