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党员基本情况
马小明,男,博士,1988年12月出生,201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党支部核心成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赣江之星,赣南师范大学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荣获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曾担任分析化学教研室党支部组织委员,参加工作以来,马小明同志主要针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效应等综合交叉的科学问题,重点围绕食品质量安全开展快速检测核心技术研究,致力于开发快速精准、灵敏高效、简单便携的生物传感检测新方法以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危害控制能力,推动食品安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保障的转变。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超3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相关论文已被引用超1200余次,H-index:18,包括“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CS Sensor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分析检测类权威刊物,申请知识产权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带领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荣誉3项(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和铜奖各一项),省级荣誉4项(金奖1项,银奖2项),多次被评为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
二、故事内容
园丁平凡,却是大美的播种者;船帆普通,却是航程的指引者。埋头奉献,润物无声,乘风破浪,指点迷津。他以崇高的信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彰显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卓越风范。他就是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马小明副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立项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批1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他潜心科学研究,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相关论文已被引用超12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他善于发挥实践育人优势,近3年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三尺讲台守初心,潜心教研育新人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却装载着满满的爱与责任!在教学工作中,马小明用一贯的朴实作风和严谨的态度,夯实着教学生涯中不忘初心的每一步轨迹。课堂上他有意识地渗透基础的化学思维和前沿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唤起了许许多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他能把深的讲浅、把难的讲易、把易的讲透,把看似平常的问题讲得有意思,富有生命力。他注重教学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印记,从而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例如在讲解《气相色谱原理》时,以吃荔枝被便携式酒精测试仪误检出酒驾为例,从而引出国标中气相色谱仪检测乙醇含量的方法。以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也不忘告诫同学们要“珍爱生命,远离酒驾”,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他善于借助科技手段教学,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传感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位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写道:“我愿称小马老师的课为生活大讲堂,结合生活常识伴随专业知识,时不时又能增加一个奇妙的技巧,真的超nice!”
科研扎根泥土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新的发展环境,都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瞄准这一需求,马小明攻坚克难,聚焦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紧紧围绕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综合交叉的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致力于实现食品安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保障的转变。“科研人员是没有节假日的”马小明总是这么说,有时候遇到棘手的科学问题,他还会没日没夜地通宵上几夜,直到问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份执着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他的实验室经常能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好几次中午的时候他问学生怎么还不去吃饭,学生回答“老师,我的实验反应还没做完,可不能前功尽弃!”在马小明实验室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设计出多款便携式集成化的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分析手段存在的问题,为开发食品污染物现场即时检测新模式提供了解决思路。
厚植创新理念,强化实践育人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平台。马小明常年担任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以学科竞赛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竞赛育人”新模式。近年来,他选拔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学习,他经常对学生说“竞赛是特别锻炼人的,是否获奖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初次接触比赛的学生往往缺乏参赛经验,对于大赛的评审倾向、技术要求都不甚理解,面对这种情况,马小明总是积极提供帮助,联系专家和往届获奖的学长学姐传授经验,共同帮助“新手”们把准方向,找到合适的破题点。每次参赛,马小明总会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轮一轮反复打磨作品,终于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以行星级作品(全国二等奖)完美收官,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2019级本科生李潇雨在毕业前写了一封信给马小明,信中提到“在比赛的某一时刻虽然觉得很辛苦,但得奖消息传来的时候,疲惫感便洗脱一空,我也从这个比赛中真的学到了本领,提高了能力,衷心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