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赣南师范大学,刘诗波老师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早出晚归的工作习惯。从大专学历起步,到获得博士学位,从家乡的中小学走上大学讲台,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一、创新课堂:让党徽在教改一线闪光
“党员教师要做教育创新的火种。”在《教师职业道德》课堂上,刘诗波胸前的党徽总是闪闪发光。他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性地引入学生自身的学习经历作为案例,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育情境,还激发了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思考,并把这些案例汇编成班级专属的案例库。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负责人,他把基层教学实践升华为理论创新,所著的《大学教师教育兴趣论纲》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部分学者认为该研究对新时代师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在研究生“思维碰撞工作坊”里,他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出多名优秀学子。“刘老师教会我们,教育研究要像井冈翠竹一样扎根大地。”研究生刘燕京曾这样评价。
二、守护成长:把党的温暖送进学生心窝
“有困难找党员!”连续三届担任班主任的刘诗波,在每本工作笔记扉页都郑重写下这句话。教育学2008级的学生至今仍会提起,那位带着井冈山口音的“波哥”老师。每周三,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生宿舍:为考研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复习方案,留意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所需,用便签为情绪低落的同学留下鼓励的话语。
2020年寒冬,得知学生小张确诊重病,刘诗波主动了解情况,联系其医学博士好友为该学生问诊,并专门买书寄给他。当小张病愈返校后,特意将康复后获得的第一张奖状赠予刘诗波老师,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行动证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三、永攀高峰:用进取诠释党员本色
从家乡初中生物教师到高等教育学博士,刘诗波完成了这场教育人生的“长征”。当年在乡镇中学批改作业的他,为兑现“不让学生失望”的承诺,在近而立之年重拾课本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经过长期潜心钻研,他在寝室与图书馆之间往返耕耘,最终完成了30万字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这种永不懈怠的劲头感染着每个学生:曾因家境贫困想放弃深造的学生阿峰,在他的鼓励下成为全乡首位金融硕士;犹豫是否读博的姜澄,在他的指导下考入华东师大,如今已是教育史研究的新锐力量。在他的带动下,教科院教师党支部成立“学术帮扶小组”,近三年帮助20多名学子圆梦研究生。
四、灯火相传照初心
刘诗波常常说,教育者的幸福在于见证生命的成长。从教二十余年来,这位1981年出生的党员教师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每当谈及教育理念,他总会引用《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为每个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让他们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上,那盏曾为无数学子指引方向的灯,依然温暖而明亮。它不仅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奉献,也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接续奋斗,传承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