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坊剑,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3月,200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发展规划处党支部副书记、发展规划处发展规划科科长、办公室负责人。2003年7月入职参加工作,曾任学校外语系(学院)助教、讲师;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外派至非洲塞拉利昂担任孔子学院教师;2019年9月到学校发展规划处工作至今。
李坊剑同志先后获评学校“优秀政治辅导员”“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党务工作者”、首届“管理先进个人”,被塞拉利昂大学授予“杰出贡献奖”;2023年,被推选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和学校第二届教代会、工代会代表;2021-2024年度,连续四年个人年度考核为“优秀”。
一、辞别象牙塔,初踏西非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流行语里,藏着无数人对远方的向往。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15年,他做了一个让亲朋好友们都很吃惊的决定,选择外派到非洲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大学一毕业就到了大学工作,十几年都生活在象牙塔里。他觉得,一个人要成长,要走过很多路,去经风雨、见世面,正如歌里唱得那样: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赴任前,尽管反复百度了塞拉利昂国情,还是为现实的冲击所震惊:飞机抵达弗里敦伦吉机场时已是深夜,外面漆黑一片,唯有两间卖船票的小店亮着昏黄的灯泡,在海风中摇曳,像是这个陌生国度对他的第一声问候。出了机场,就进入了一个暗黑世界,没有一盏路灯,只有不远处的两个卖船票的小店闪烁着微弱的灯光,仿佛在欢迎远方的来客。从中国到塞拉利昂大学孔院驻地,飞机上24个小时,快艇上1个小时,陆地上1个小时,让他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的“海陆空”套餐。
二、风雨淬炼路,拳拳赤子心
一个党员要成长,必须要经历磨难,才能更加坚定信念。塞国地处西非,人口不到700万,经济上世界倒数第八,四类贫困地区。埃博拉之后的驻地破败不堪,经常与蚊虫作伴,疟疾伤寒像感冒一样普遍。缺水停电属家常便饭,每次来电都能让你重新感受小时候来电的快乐。下雨的第一件事是接水装罐,那叮叮咚咚的接水声,成了记忆中最特别的 “雨曲”。洗澡基本靠“拧壶冲”,旱季缺水时就“干洗”。最难熬的是停电时的漫漫长夜,与国内时差八小时,家人皆睡我独醒。
但这些困难,在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他经常用孟子的话自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非洲的艰苦,最终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四年来,你可以看到他经常在简陋的教室里,在当地的社区里,用最简单的黑板和粉笔,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当地师生、政府官员、军人、警察、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学习汉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孔院奖学金生、太极奖学金生和“汉语桥”比赛优秀选手,以及全球汉语桥比赛“最佳人气奖”选手马盖、“太极大师”鲁班等优秀学员,他也被当地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爸爸”,连续四年被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评为优秀,获评塞拉利昂大学“杰出贡献奖”。
为了让学员们增加学汉语的兴趣、直观感受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精心准备了一张张真实的照片:08年奥运会、10年的世博会、城市的高楼大厦、美丽的乡村振兴、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等;与孔院师生一起组织和策划包括塞总统、副总统、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政府官员和各国使节参加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每年达150余场,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独立自主、热爱和平的良好形象。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塞国在联合国会议上为中国投下赞成票,每次与当地民众一同唱起《谢谢你,中国》,每次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转机时看到汉字标识语,他都不禁热泪盈眶,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自己书写的每个汉字、教的每一句汉语,都在传递着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好故事。
三、归来再出发,初心自闪耀
2019 年,结束四年外派的他回到了学校。本可以选择熟悉的教学岗位,却主动申请到发展规划处。有人问他:“在非洲吃了那么多苦,怎么回来还找累?”他总是笑笑说:“在非洲时,我代表的是中国;现在,我就想为学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到了新单位,他不挑不捡,从对外合作岗开始做起,虚心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他服从组织安排,半年后承担学校发展规划、苏区振兴发展等工作任务。新岗位千头万绪,他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从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到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建设方案、从学校申博政策到苏区振兴事项、从华中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到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从省管高校综合考核到学校高质量发展考核、从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到学校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等重点工作,都倾注了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当人员紧缺时,他又主动承担了部门办公室、支部党务等工作。2023年5月起,他开始主持支部工作,克服业务多、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加强支部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党员队伍,发展了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他团结带领支部争先创优,获评“一支部一特色”培育项目,3人获学习强国个人“学习标兵”,3人获征文优秀奖,支部获“优秀组织奖”。那年,他被支部推选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和学校第二届教代会、工代会代表,之后又获评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学校首届“管理先进个人”。
谈心谈话时,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问他:“是什么让您这么拼?”他说,入党时宣誓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入党是要有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的。往大了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往小了说,就是让学校变得更好;只有学校变好了,我们个人才会觉得工作有意义,我们家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要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本领,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这几年,他亲眼见证着学校朝着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心中的信念也愈发笃定:无论是昔日在非洲孔院简陋的教室里手握粉笔授课,还是如今在学校办公室伏案深耕改革发展,只要不忘党员初心使命,始终心怀 “国之大者”,将个人的“小我”自觉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每一滴洒在平凡岗位上的汗水,都会在时光的土壤里慢慢沉淀,最终结出沉甸甸的果实。